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北齐权臣指南 > 第148章 斗而不破

第148章 斗而不破

南陈太建五年,陈朝皇帝陈顼在此次北伐失败之后,心力耗尽,随后一病不起。

不久之后,陈顼悄然病逝,遗诏让太子陈叔宝即位。

他被上谥号为孝宣皇帝,庙号高宗。

陈顼去世后,始兴王陈叔坚欲借机会谋害陈叔宝,却遭事泄。

徐陵命萧摩诃将其斩杀,成功保护陈叔宝即皇帝位。

自此,南陈进入陈叔宝时代。

当这个消息传至齐、周两位皇帝的耳中,他们皆是一惊。

不过随后,宇文邕更多的是谨慎,高俨则更多的是安心。

宇文邕是不知道这位新来的陈朝皇帝底色如何,因为之前几乎没有传闻与其相关的事迹。

或许在别人看来,陈叔宝明明身为太子,登基前却默默无闻、事迹不详,恐怕是庸碌之辈。

但这番话在他宇文邕耳中,则没有那般信服。

毕竟,他自己就隐忍了多年,对面齐国的高俨貌似也是如此。

有北方两国的先例,他不敢放松警剔,只怕对方忽然某天,就一鸣惊人了。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高俨则是松了一口气。

无他,只因历史在蝴蝶效应下改变太多了。

本来应该以太建北伐而青史留名的吴明彻兵败被俘,萧摩诃战败逃回建康。

而陈宣帝陈顼更是突然病逝。

高俨没有听到陈叔宝即位的消息时,还有些担心。

万一因为蝴蝶效应,如南陈某些大臣、宗室学习他的先进经验,将陈叔宝废了。

导致南陈登基之人发生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不过,陈叔宝成功粉碎了兄弟的政变,正式即位后,让高俨较为安心下来。

陈叔宝之名,想来大家并不会陌生。

“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成功让他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上被冠以“后主”之名的也就那么几位。

如今后三国中,北齐有齐后主高纬,南陈有陈后主陈叔宝。

再加之本应该称作周后主的宇文赟,让人不得不感叹后三国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

陈叔宝即位之后,选择听从陈顼指定的辅政大臣徐陵建议,向齐、周示弱,试图平息消弭之前的风波。

两国纷纷选择接受了南陈派来的使者,没有借南陈政权交接之际进行胁迫。

宇文邕是不想让南陈濒临破碎的政治共识由于外部压力而粘合起来。

而高俨则是希望陈叔宝将南陈搞得再乱一些。

至此,齐、陈战争的后续事件便告一段落。

周、齐、陈三国回到了先前那般斗而不破、维持原状的状态。

准确来说,是北周、北齐斗而不破,南陈维持原状。

陈叔宝上位后,果然没有让高俨失望。

在即位之初,他还是有几分想要一扫北伐失败后南陈低迷情况的意愿的。

然而,没过多久。

在他发现自己每每想做什么事,就举步维艰后,他开始心灰意冷,摆烂放弃。

渐渐开始不理朝政,在后宫听美人奏乐唱歌。

他既没有勇气以雷霆手腕整肃朝纲,强行凝聚共识;

也不甘完全将事情放手给臣子。

上不去,下不来,卡在这里了。

相较于南陈的无所事事,一边焦虑,一边躺平。

北方两国则是陷入了紧张、激烈的建设与发展中。

对于经济与制度建设,北周与北齐纷纷开始改革官、兵、税、法等制。

民生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军队中,逐步扩大府兵的比例,同时开始厉兵秣马。

朝堂里,加强中央集权,打压世家豪强。

对于文化的建设,两国都开始打击佛、道二教,勒令他们还俗。

主张重拾汉化,以儒家为先,并大兴文教。

两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趋同,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

但在高俨看来却不奇怪。

不是因为他自后世而来,将后来古代王朝那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拿来使用。

他对古代政治的运作虽有一定了解,但是也仅限于知道有这回事,不可能做到事事了解。

他对下方的指示也止步于定下基调与方向,具体环节的工作还是得交给下方去做。

之所以会出现周、齐两国在种种方面上逐渐趋同的情况。

是因为两国本就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现如今所处的地缘环境、政治诉求、社会结构都较为相似。

比如,两国均从北魏分裂,都面临着强敌在侧,都渴望统一北方,都是胡汉杂居等等。

在相同、相似的条件下,两国在具体实践上,自然会总结出一套相似的行为逻辑与认识。

反映到上层建筑,便是趋同的体制、政策了。

此外,还有两国正处于竞争的过程中,不免会对对方的举措加以模仿、学习。

比如,宇文邕的灭佛之策,到了高俨这里就变成“勒佛”;

高俨提倡的科举之制,到了宇文邕这里就变成“遴选”。

除去名字上的不同,其实质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两国有趋同的部分,自然也有不大相同之处。

最为明显的,便是高俨设立的格物院,制造、设计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发明造物。

而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高俨指导之下,逐渐开始收集、整理“格物”之道的基础知识体系。

虽然目前成就还不算太大,但是将来或有大用。

而宇文邕同样设立了相近的天工院,有些许改进各类设施的成就,但不多。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在突厥问题上的不同。

突厥自从他钵可汗即位之后,与北齐的关系日益暖昧亲近。

这让北周为之不太满意。

然而,自从齐军大败陈军后,突厥的态度又一次悄然发生变化了。

他钵可汗开始与他那位在北周当皇后、被自己认作义女的兄长之女频繁往来,时不时遣使者与其通信。

宇文邕当然乐见此事,双方之间开始重新升温。

他钵可汗随后又将自己亲生之女嫁给宇文邕,北周与突厥的关系更加紧密。

而对于北齐,他则是时不时遣使来邺城询问,眼下其侄儿大逻便情况如何。

其意不言而喻,于是,两国关系逐渐冷淡。

突厥的改变在高俨意料之中。

对方与自己改善关系,是因为当初北周有渐渐一家独霸之势。

突厥想在两国之间寻求平衡,便支持势弱那一方。

而现在北齐击败南陈后,有复兴之势,突厥自然选择重新与北周交好。

不过,在高俨意料之外的是,他钵可汗似乎真的对佛法颇有兴趣。

对方时常派人来邺城求取真经,大概是因为北周境内灭佛灭得比较彻底,而北齐尚有许多佛法传世。

对此,高俨自是欣然答应。

也算是稍稍缓解了两国之间的僵硬了。

他在心中暗暗为那名被他斑至突厥的僧人慧远记上了一笔功劳,但也没太在意,只当聊胜于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