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谁扔的净化?原来是他的歌响了 > 第105章 终究是年轻气盛,有点虚名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第105章 终究是年轻气盛,有点虚名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李星辰,独唱,《少年华国说》。

“独唱”两个字,在一众“大型交响乐伴奏”、“名家联唱”、“百人舞蹈伴舞”的标注中,显得如此单薄。

而《少年华国说》这个名称,更是让许多拿到名单的人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匪夷所思的神情。

“他?他不是已经定了开场曲目了吗?怎么压轴的名单里也有他?”

旁边一个资深舞蹈团队的负责人冷哼一声,手指点着名单上李星辰的名字:

“开场是他的《七子之歌》,现在压轴他又来插一脚?

这个年轻人是不是有点太贪得无厌了?好处都想一个人占了?”

“就是咯!”立刻有人附和,“咱们在座的,谁不是有实力、有头有脸的人物?

为了这个晚会准备了多久?他一个说句不好听的,在主流乐坛还算不上站稳脚跟的新人,靠着网络热度起来,拿了开场已经是破天荒了,现在又来跟我们抢压轴?

这不是打我们所有人的脸吗?”

资历在“台班子”里一向是很看重的,李星辰毕竟是新人,也不免惹人诟病。

李星辰的“跨界”竞争,仿佛一条鲶鱼,搅动了他们固有的池塘。

人群中,一个看起来年纪稍轻、戴着眼镜的作曲人小声嘟囔了一句,试图缓和气氛:“可是之前谢新莲老师不是说了,谁有实力谁上吗?也许他真的有呢?”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个民歌歌唱家打断了:“有实力?在场谁没有实力?

他那首《七子之歌》是不错,但那是取巧!

是靠童声和题材打动人!

压轴需要的是磅礴,是厚重,是能镇住全场的气场!

他一个独唱,拿什么跟我们的交响乐团、合唱团比?

我看他就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被上面点名,又碰巧有谢老师赏识,就飘了!”

“行了行了,都少说两句。”

一个看起来较为沉稳的老艺术家摆了摆手,制止了愈发激动的议论,但他的目光落在《少年华国说》那几个字上时,说道:“关键不在于他参不参加,而在于他选了这个题材。

《少年华国说》梁先生的雄文,气势是够了,可也不是谁都能改编的。

他一个新人,改编这样的文,呵呵”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没有继续说下去。

旁边一位专攻传统音乐的老先生接过话头,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道:

“梁先生这篇散文,字字珠玑,气象万千。

改编?谈何容易!

我见过太多所谓的‘创新改编’,最后都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没能诠释原作精髓,反而糟塌了经典,徒增笑耳。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但也要量力而行啊。”

“是啊,”另一位女高音歌唱家也点头附和,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乐坛里改编经典诗词散文的尝试还少吗?

成功的有几个?大多都是争议一片,最后灰头土脸。

我看他这次,怕是有些托大了,到时候在台上演砸了,那才真是闹了笑话。”

“要我说,咱们也别太把他当回事了。

他这节目,估计也就是凑个数,表明个态度。

真正的对手,还是名单上排在前面的那几位老师和他们带来的硬通货。

咱们还是把精力放在琢磨怎么应对他们上面吧。”

“有道理。”

“确实,跟一个注定陪跑的较什么劲。”

“散了散了,抓紧时间再排练一遍。”

由于李星辰申报参赛的时间较晚,他被安排在了压轴竞选的最后一个出场。

在观众席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坐下,安静地观看着台上的表演。

平心而论,能够登上这个舞台参与竞选的节目,无一不是水准之上的佳作。

台上的歌唱家们气息浑厚,音域宽广,情感饱满、

编排精巧;器乐演奏更是技巧娴熟,配合默契

每一个节目都力求展现出恢宏大气、磅礴厚重的艺术效果,符合国家级晚会压轴节目应有的气场。

然而,坐在台下,拥有着另一个世界完整文化记忆的李星辰,内心却异常平静。

这些表演固然在这个世界优秀,技巧无可指摘。

但是比起他记忆中那些真正堪称国家名片、能在世界舞台上引发震撼的顶级表演,眼前的这些,在创意、编排和情感的极致表达上,还是差了很多。

而对于小曦曦来说,这些过于“仪式化”的表演就更缺乏吸引力了。

小家伙起初还好奇地看了几眼,很快就开始揉眼睛,小脑袋一点一点地,靠在李星辰怀里,奶声奶气地嘟囔:

“爸爸,曦曦有点无聊

也有点困了,我想听神兵小将的故事,然后睡一会儿,可以吗?”

李星辰低头看着女儿有点困倦的小脸,他轻轻调整了一下姿势,让曦曦靠得更舒服些:“好吧!爸爸给你讲故事,你等等就靠在爸爸肩头安心睡觉。”

“恩嗯”。

于是,在庄严肃穆的排练厅里,在出现了这样一幕格格不入的画面

最后一个上场参与激烈竞争的李星辰,完全没有其他选手那种临战前的紧张或严肃状态。

反而而是微微侧着头,温柔地给怀里的女儿讲故事。

曦曦的小脑袋靠在他坚实的肩膀上,眼皮渐渐沉重,呼吸变得均匀绵长。

这一幕,毫无意外地落入了其他候场团队眼中。

“啧,你们看那边”一个穿着华丽演出服的女歌手用骼膊肘碰了碰同伴“这哪是来比赛的?

这是来奶孩子的吧?!”

“就是!看来某些人对自己倒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是来陪太子读书,干脆破罐子破摔,连样子都懒得装了。”

那位之前就对李星辰参与竞争颇为不满的民歌歌唱家黄大民,对身旁那位沉稳的老艺术家说道:

“王老,您瞧瞧!

这就是您刚才还让我们‘少说两句’的年轻人?

你看看这年轻人。

对舞台、对艺术、对这次竞争,可有半分敬畏之心?我看他压根就没把这场合当回事!”

被称作王老的老艺术家,此刻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看着李星辰的模样,再对比其他选手全神贯注、紧张备赛的状态,他心中那点因为《七子之歌》而产生的好感和期待,也消散了大半。

他缓缓摇了摇头:“终究是年轻气盛,得了点虚名就不知天高地厚。

如此重要的场合,还是这样儿戏。

看来,是我们对他期望过高了。”

旁边人:“朽木不可雕也!

把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当成自家客厅了?如此心性,能改编好《少年华国说》?”

“谁知道呢?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