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河的这一声喝问,明面上看起来像是在问那位专家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与会者却同时感觉这是在问自己的。
真的不具备么?!
是真的不具备这种工业能力,还是因为江阳的存在,导致己方有了某种形式的“退路”,进而才不具备的?!
“如果没有江阳同志,面对这灭世危机,我们仍旧能如此毫不迟疑的说出‘不具备’这三个字么?!”
孙长河的声音如同一柄大锤一般,重重敲在了每一名与会者的心上。
数千名与会者同时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决策团首长低沉有力的声音传进了人们的耳朵。
“我赞同孙长河同志的意见。”
“我赞同。”
“赞同。”
一个个声音传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终,所有人全部抬起了头,神色之中满是坚定。
“无论如何,这一世,我们都要倾尽全力才是。
哪怕我们最终仍旧没有完成这一项工程,我们也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们尽力了。
就算从这一世开始,江阳同志的循环能力被那冥冥之中的不知名存在剥夺,导致我们因为没有完成这一项工程而真的灭绝,如果我们泉下有知,心中也不会再有遗憾和悔恨。”
“我代表世界政府,代表决策团和议事团所有成员宣布,从今天开始,全力以赴推动黑洞拦截工程!
从此刻开始,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家工厂,全都要团结起来;
世界之上,任何事情都要为黑洞拦截工程让路,为了这一工程,我们将不计任何代价,不惜任何投入。
此次会议结束,黑洞拦截工程,开启!”
哗——
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虚拟会议室。
江阳看过去,便看到了一张张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脸庞。
这脸庞之上仍旧满是严肃,满是凝重,没有丝毫放松或者兴奋之色。
人们像是在进行某一场最为神圣的仪式一般,用这严肃和郑重,用这最热烈的掌声,与心底最真切的自我签下了具备最高效力的契约:
无论未来成功还是失败,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将全力以赴,都将尝试着用自己的双手,来完成对我们文明的拯救。
哪怕最终还是失败,我们也能毫无遗憾和悔恨的说出那句话。
我们尽力了,所以,虽死无憾!
会议结束,冬眠者们再一次各自奔赴岗位。
极端情况下的工业生产与人力组织、调配,还需要依靠他们的经验。而江阳则再一次空闲了下来。
至少在此刻,他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事情不是他能插手的,于是,他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有等待而已。
是最终人们完成了这一项工程,成功拦截了黑洞,改变了它的轨道,终结了此次末日,还是就算全力以赴也于事无补,仍旧失败?
江阳不知道。
他只知道一点,现实的困难不会因为精神的昂扬而得到改观。
斗志再坚定,那些困难也障碍也仍旧需要现实层面的解决。
那可是360万颗千万吨级当量氢弹的生产制造与转运投放啊……
时间悄然流逝着。
核物理学家余庆教授端坐在主席台上,看着面前一张张满是熟悉,就算没有现实中见过面,也至少在网络上打过交道的脸庞,慢慢开口。
“很荣庆受世界政府指派,由我来担任氢弹制造工程小组组长职位。
从今天开始,我们工程小组将全面接管、协调全球所有与氢弹制造有关的工业力量,执行世界政府命令,必须在60天时间内完成360万颗氢弹的生产任务。
在座各位能被选中成为氢弹小组成员,很显然都是核物理、氢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相信这项任务的难度不用我多说,大家心中都清楚。”
余庆教授轻轻出了口气:“我也不给大家打鸡血,说一些不切实际的,没有卵用的场面话。
坦白说,这项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方方面面的困难实在太多太多。
同时,除了我们氢弹小组的任务之外,整个黑洞拦截计划的其余组成部分,面临的困难也一点都不比我们小。毕竟只生产出足够的氢弹没有用,将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铺设到规定的地点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意味着,就算我们最终完成了氢弹生产任务,最终仍旧可能于大局无补。
但是……”
余庆教授的声音陡然拔高:“我的要求是,专注于我们自身的任务,不要理会其余事情!
黑洞拦截计划的其余组成部分,譬如氢弹的转运、发射等,一切事情都和我们无关。我们无需去关注他们能否完成,只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即可!
同时,我也不要求一定要完成360万颗氢弹的生产任务——是的,我并不强制要求,世界政府也没有给我们下达必须完成的要求。
世界政府和我,唯一的要求只有一点。
全力以赴,竭尽全力的去做!能做到什么地步算什么地步!
只要在末日来临的时候,你能拍着自己的胸口,没有一点迟疑和愧疚的说上一句“老子已经踏马的尽力了”就行!
这项工程没有考核,没有监督,没有评比。又或者说,唯一的考核员、监督员,都是踏马的自己!
明不明白!”
余庆教授脖子上青筋条条绽起,怒吼出了这几个字。
这一刻,会场之中参会的数百名专家同时做出了回应。
“明白!”
“好,现在来拆解任务!
首先是氢弹工厂产能。
赵新海主任,你是27家氢弹工厂推举出来的产能负责人,你来向大家说一说。”
赵新海站了起来,向所有与会者微微示意后道:
“现阶段,全球27家氢弹工厂都处在低位生产模式,每年新生产氢弹数量仅为1000颗不到,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旧有氢弹的维护方面。
如果要进行全面动员,尽可能提升氢弹产能的话,我们有把握将标准型号氢弹的生产速率提升到年平均60万颗。
这个数字与此次黑洞拦截工程所要求的360万颗氢弹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且,此次工程要求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生产,换算为年产量的话,就是年均生产2160万颗,足足是现有产能的36倍。
要达到这个产能确实很难。
我们不仅需要完全挖掘出现有设施的生产潜力,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搭建出数百座临时工厂,需要征召数十万乃至百万名之前从未具备过氢弹生产经验的工人,在短期紧急培训后就让他们进入生产线。
这其中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普通人想象。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要完成这一生产任务,总动员人数可能要达到千万以上。
但……难归难,我们的工程师团队进行全面讨论后却认为,这方面其实是不必太担心的。
氢弹这种武器虽然科技含量极高,但一旦突破技术壁障,生产流程也就和普通的工业品没有什么差别了。
想要足够的数量,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即可。在如今世界政府全力推动黑洞拦截计划的此刻,我们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氢弹的生产。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
他的视线陡然锐利:“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制造氢弹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原料,无论是特种钢、高爆炸药、控制元件等,其本质上都是工业品,扩充产能虽然困难,虽然同样涉及到无数人力和物力的调动,但在此刻情况下都不会造成障碍。
唯一的障碍是,裂变原料,也即铀-235和钚-239。。
如今的我们……能拿出这么多裂变原料吗?”
氢弹爆炸的原理是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氢、氦等元素的同位素进入聚变状态,将质量转化为能量。
这其中的前提是,极端高温高压的环境。
这和铀、钚两种裂变燃料进行核裂变类似,但要求更高。
裂变弹,也即原子弹,营造出这种高温高压环境使用的是高爆化学炸药,通过炸药的能量极度挤压裂变燃料,让它们进入裂变状态,进而释放出能量。
而聚变弹,也即氢弹所需的环境,通过高爆化学炸药完全无法达成。
唯有原子弹才能达到要求。
也即,每一颗氢弹,是每一颗,没有例外,其中全部都有一颗充当起爆药的原子弹。
高爆化学炸药引爆原子弹,原子弹再引爆氢弹。
没有原子弹,就没有氢弹。。
这还是经过科技进步,将裂变燃料利用到几乎极限,极大缩小了每一颗氢弹所需原子弹的当量的缘故。
到了这一步,就不打一丝折扣,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了。
物理学规律不会跟人们讲任何情面。
面对这个问题,余庆教授看向了另一位核物理专家。